新技術當道 2013中國面板產業力求突圍
拓墣產業研究所表示,大陸因其特有國情與政策支持,在2009~2011年大力投建多條a-Si TFT面板產線,如今到了收穫季節,受外資止步與大陸產能大量開出影響,大陸面板市占率持續大幅提升,從2011年的6%到2012年的9.9%,預料2013年將超越日本達13.2%,2014年更有望逼近20%。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兩條8.5代線。而今年6月華星光電良率已達92.8%,較華星8.5代線早三個月開工的京東方8.5代線也持續提速,目前兩業者的電視面板單月出貨均已超越100萬片規模,不僅受大陸當地品牌廠加持,也獲雙韓品牌青睞。然而大陸面板市占提升的同時,獲利能力卻未等同提升,拓墣產業研究所上海子公司研究員林麟分析指出,除了市況不佳、面板售價長期低迷等客觀因素外,主觀方面,大陸面板廠產品單一、定位低階,也是阻礙其獲利的重要原因。
叫好不叫座 大陸面板獲利難
中國大陸高世代面板線受技術限制,目前有超過7成的產能用於32吋液晶電視。除產品自身的技術成熟、規模效應帶來的價格下降外,大陸面板廠為了博取市占率而甘願犧牲利潤,又進一步阻礙32吋面板的售價反彈,同時加速整機售價的下滑。目前大陸市場上銷售的國產32吋LED液晶電視,售價多在1,399~1,599人民幣之間,而外資品牌也不過在1,799人民幣左右(高階除外)。可見業者已無任何利潤可圖。
拓墣表示,雖然大陸面板廠不斷開發大尺寸產品,如46、48、55吋等,以期重新打開獲利之門,但由於這片市場早已被日、韓、台廠相繼耕耘過,大陸業者的搶入只會將其變成下一片紅海,廠商應積極尋找自己可能突破的新技術才是未來發展的合理方向。
新型顯示潛力大 日韓領銜、中台緊隨
與大尺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小尺寸市場,包括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數位相機與其他應用產品,均往高規格、高性能趨勢發展,其中AMOLED、In/On-Cell、高解析度、廣視角等新型顯示技術功不可沒,鑒於消費市場對於顯示面板規格要求提升,面板尺寸須放大並具備上述功能中的一或多種,而其平均銷售價格也得以提高,為品牌大廠與終端組裝廠維持獲利空間提供了條件。拓墣指出,2013年日、韓、台系面板大廠將持續積極投入新型顯示技術的開發及量產,大陸廠商為求生存,也必須積極跟進。
中國大陸在AMOLED領域發展態度積極,現已有維信諾、天馬微電子、京東方、彩虹、TCL等相繼拋出佈局計畫,並展示其樣品。但就發展進度而言,可用緩慢來形容,尤其在量產線的技術與設備定案上,遲遲無法決斷致使量產進程一推再推。拓墣表示,大陸廠商自主技術能力不足,每一步都在模仿,而其模仿對象韓廠又將自身專利保護有加,因此,每模仿一步都得花大量時間進行理解和驗證,甚至還要不斷糾正錯誤步伐才行。
兩岸面板競合 新型顯示技術存空間
作為另一項備受關注的新型顯示技術 - 觸控,在iPhone5和Galaxy系列產品上市後其產業格局也發生巨大轉變。原本由專業觸控模組廠主導的觸控產業生態,逐漸改變為由IT品牌大廠與TFT面板廠所主導。Apple與Samsung皆已積極進行內嵌式觸控螢幕技術(In/On Cell)開發,迫使其他專業觸控廠商面臨跟進或轉型的命運。
拓墣分析指出,中國大陸業者在觸控領域佈局同樣態度積極,卻實力有限。所以不難發現,在顛覆產業格局的技術(In/On-cell)上,大陸罕有業者投入,而大量佈局集中在OGS上。也就是說,大陸廠商選擇轉型較多,以避免直接面對Apple和Samsung相關技術或產品。
AMOLED和觸控兩大領域上的佈局現況已成為中國大陸廠商面對新型顯示技術的一個典型縮影,充滿激情與希望卻又有些無奈。拓墣表示,大陸廠商選擇新型顯示技術,這一方向是正確的,且唯有不斷堅持耕耘才可能打開盈利之門。而除了自身努力外,大陸廠商還需要為自己尋找強援,以助其步上良性正軌,其一是政府的政策支援,其二則是合作方的技術支援。依目前兩岸發展進程和格局來看,儘管大尺寸漸趨競爭,但新型顯示技術尚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為協助企業率先掌握資訊,提早擬定或檢視既有的投資佈局策略,拓墣產業研究所將於2012年10月31日於上海中國電子展會期間,假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2013年ICT產業景氣預測研討會」,現場將由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帶領兩岸研究團隊,針對2013年全球科技業發展做全面性的觀察,提供對於半導體、Ultrabook、平板、智慧手機、新型顯示技術、電子商務等,最關鍵的趨勢報告,歡迎各界ICT產業先進蒞臨指導。